“一艙難求”現象反映中美經貿關係本質:環球時報社評

(SeaPRwire) –  

中國北京,2025年5月19日 – 繼在日內瓦舉行的中美經濟貿易會議上達成聯合聲明後,兩國於5月14日實施了關稅調整。此後,中美航運市場需求激增,導致出現「一船難求」的局面。中國出口商接到了大量來自美國客戶的電話,對從美國進口商品的擔憂有所緩解,深圳鹽田港已滿負荷運營,前往美國的集裝箱和貨運艙位預訂量猛增。事實上,「幾乎所有到美國的航線在5月底前都已預訂一空。」這反映了中美之間強勁而持續的需求。

「一船難求」現象的背後是中美企業正在相互靠攏。經過數十年的融合與發展,中美兩國經濟深度交織,貿易結構高度互補,形成了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供需關係。

2024年,中美兩國的貨物貿易額達到6882.8億美元,雙向服務貿易額顯著擴大至668.6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額達到1435.5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648.4%,遠遠超過同期美國全球出口的增長率。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儘管近年來雙邊貿易關係動盪,但這些成就表明了兩國貿易關係的韌性。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包括機電產品、電子產品、工程機械、化工產品和各種消費品,滿足了美國市場的需求,並為中國企業創造了利潤。同時,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為美國的農產品、半導體、航空航天設備以及汽車和零部件等商品提供了重要的出口機會。在美國製造商受益的同時,中國的相關產業也實現了發展和技術進步。高關稅壁壘無法切斷這種雙向需求;它們只不過是兩國經濟之間一道暫時的「堰塞湖」。即使這些壁壘只是部分解除,需求也會像不可阻擋的潮水一樣再次流動。

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任何企圖通過關稅戰或貿易戰來破壞這種關係的行為最終都將適得其反。在日內瓦中美經貿會談取得進展之前,曾經繁忙的洛杉磯港出現了一種罕見的現象,超過一半的貨櫃船泊位空置。與此同時,加州另一個貨櫃港長灘港的貨運量減少了約 30%。從幾個月前的「停航」危機到現在的「搶運」,這輪關稅風波凸顯了政策穩定對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意義,並為「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結論增添了新的註腳。

從中國出發並穿越太平洋的貨船,精確地滿足了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對中國製造商的需求。從中美公司之間的跨洋電話,到熙熙攘攘的工廠和物流,甚至到中美航線上「一船難求」的現象,整個產業供應鏈呈現出一幅高度相互依存的生動圖景。中美兩國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體現在貿易額的波動上,也體現在兩國人民的福祉上。這證明大幅降低雙邊關稅可以使兩國商品更順暢地流通,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為兩國人民和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然而,對兩國企業而言,他們擔心的是美國的政策在90天後可能仍然會波動。他們希望通過後續磋商,美中可以進一步降低關稅,因為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30%關稅仍然被認為「非常高」。我們希望美方徹底糾正單方面提高關稅的錯誤,將「關稅休戰」轉變為中美之間貿易合作的持久正常化。這符合兩國及其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

「一船難求」現象反映了市場對90天「機會之窗」的強烈讚賞。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被視為對中美之間更深入合作的呼籲。兩國互為發展機遇,互利合作的窗口應遠遠超過短短的90天。跨太平洋航線不應僅僅用於緊急運輸和臨時囤積,而應成為穩定的貿易通道,連接兩國的繁榮和未來。希望美方能夠在近期會談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與中國相向而行,將當前航運需求的激增轉化為兩國可持續合作和互利互惠的具體行動,共同為全球經濟的更大確定性和穩定性做出貢獻。

本文首次發表於 Global Times:

媒體聯繫

globaltimes

來源 :globaltimes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